南京晓庄学院师生赴贵州重走长征路,寻访晓庄英烈
7月22日晚,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“艺之海”暑期社会实践团24人结束了在贵州省的十天行程,顺利回宁。此次,实践团在学院党总支书记曾华的带领下,努力践行勤学、修德、明辨、笃实的“八字真经”,重走遵义到赤水段长征路,寻访晓庄英烈袁咨桐的故里,开展创作采风活动。
重走长征路
1934年10月-1936年10月,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,被迫进行战略转移,开始长征。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,发生了以遵义会议、四渡赤水为标志的许多重大事件,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,创造了灿烂的军事文化。在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,“艺之海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贵州这片热土,从遵义会议会址到红军山烈士陵园,从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到四渡赤水纪念馆,从土城渡口到丙安渡口,每到一处,队员们都仔细看、认真听、用心记,短短几天,实践团一行寻访了二十多处革命遗址和各类纪念场所,深刻学习和感悟了长征精神。
党总支书记曾华说:“让大学生重温红色岁月,缅怀革命先烈,感悟先辈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信仰的坚定追求,在时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”
实践团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内合影 |
实践团在娄山关合影 |
实践团在贵州达德学校旧址前合影 |
寻访袁咨桐
袁咨桐(1914—1930),贵州习水县土城镇人,1929年随教育家黄齐生到南京晓庄学校读书,加入共青团。1930年初升入晓庄附属劳山中学并担任地下团支部书记,同年9月17日被敌人枪杀于雨花台,年仅16岁,是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烈士。
实践团一行先来到袁咨桐早年就读的小学——贵阳达德学校旧址,参观了校史陈列展,向景区管理人员详细了解了袁咨桐的在校情况,收集了一些珍贵的史料。之后,实践团前往袁咨桐的出生地——土城镇水狮坝,参观了故居和陈列馆,对其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据悉,今年南京晓庄学院共有6支晓庄英烈寻访实践团奔赴贵州、湖南、浙江等地,寻访叶刚、郭凤韶、姚爱兰等十位先烈,深入挖掘晓庄英烈的先进事迹,弘扬红色文化,传承革命精神。
创作采风
重温红色圣地,除了感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,洗涤心灵外,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而言,贵州的秀美河山、古镇村落,更是写生创作的绝佳去处。队员们支起画架,将图案刻画于纸笔之间,拿起相机,把色彩记录于镜头深处。一片山峦、一座丰碑,一张石瓦、一面土墙,都是沉思的对象,将这片红色的土地映入记忆深处,在知识的扉页中,留下永久的一页。
实践团成员贾星海说:“此次社会实践活动,不仅是一次历史的温习,也是一场心灵的旅途,我们要牢记‘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’的长征精神,认真践行古人‘行万里路’的艺术训诫,发奋学习,提高本领,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。”
实践团成员写生创作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