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9日下午15:00,美术学院邀请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何成洲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作题为“艺术的表演性”的线上专场学术报告会,此次学术讲座作为学校美育讲坛第二场。讲座由执行院长张建军主持,美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行政人员、教研室主任在主会场318会议室参加,美院师生、校外美育浸润计划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代表以及全校近300名师生线上参加。
何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了探讨: 艺术是个行为,不只是表达了什么、反映了什么,而是“做”了什么;艺术是一个事件,有哪些要素?事件的过程如何?事件产生什么样的效果; 如何成为“表演艺术+非表演艺术的基本问题”。
讲座伊始,何教授以春晚舞蹈节目《只此青绿》、冬奥会开闭幕式、宋徽宗的“听琴图”、贾平凹小说《秦腔》、音乐剧《歌剧魅影》为例生动地引入了跨媒介视野下文学艺术研究几个关键词——“混合”、“指涉”与“转换”。
春晚舞蹈节目《只此青绿》,对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《千里江山图》绘画意境的创新演绎,无疑是当代舞蹈艺术与绘画艺术融合创新出的一束舞台光芒,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融通艺术风貌。她惊艳了世界,用美伦美奂的舞蹈语言呈现中国美学意蕴。900年前的《千里江山图》呈现在舞台上,时光流转,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蕴藏于翩若惊鸿间。《只此青绿》这部舞蹈诗剧用舞蹈语汇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,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。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,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舞韵阐释,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动展示。她生动地体现了“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”的思想。同时《只此青绿》也诠释了“文化自尊、文化自信、文化自立、文化自强”的中华文化理念。从冬奥会开幕式上迎客松照亮璀璨星河的精彩绽放,到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天下一家情,完美展现了中国的人文与浪漫。
接着,何教授通过毛泽东在《实践论》中提出的“知行统一”,介绍了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,即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和作品外的跨媒介性。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,着重就作品内不同媒介的混合(以“素昆”、伍尔夫小说《幕间》为例)、作品内部对另一种媒介的指涉(以莫言《檀香刑》为例)、改编(以张艺谋改编版《图兰朵》为例)、跨媒介的表演性(以格洛托夫斯基戏剧《卫城》、中日版《牡丹亭》、李玉刚新戏曲《青城不老》为例)这四个专题进行了详细阐释。最后,何教授总结道,跨媒介的文学—艺术,关注跨媒介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成的结果。跨媒介现象的发生作为一个事件不仅对于相关的文学作品产生影响,也作用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,可以看作是“文化或者社会干预”。
何教授指出数字化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表演时代;表演性是艺术学的一个基本问题,关键词:发生、观看、行为、事件、文化干预、跨媒介、跨文化主义等;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:表演性理论、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、新物质主义等。后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融合,体现了科学哲学,在如今时代变革、科技创新和知识大爆炸的新时期,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互作用,方法论不断更新。实现“美育全覆盖”,努力成为“有思想的艺术家,有艺术的思想者”。
何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,涵括了戏剧、诗歌、小说、戏曲、歌剧、音乐,是一个高水平跨媒介的结晶体。讲座结束后,参会的学生与何教授积极互动,何教授对我院师生的提问进行了细致解答,在场师生都表示收获颇丰。讲座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们对跨媒介、跨艺术研究的热情,开阔了视域,刷新了审美感知,提升了学术认知。
张建军院长对何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,艺术作品通过重新创作演绎,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,进而走向世界。指出何教授具有的前沿思维、国际视野、跨文化和跨门类艺术的理解方式,对我们艺术教育的启发性和深远性。
何成洲,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博导,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,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,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,入选中宣部“文化名家暨四个一工程”,中组部“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”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主要研究领域为:艺术学理论、戏剧研究与批评理论。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10余部,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。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“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”。曾被授予挪威“易卜生奖章”,担任国际易卜生委员会主席。